020-89680837

环保知识

广州绿鼎环保为您提供丰富的环保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知识 » 解析污水污泥处理分离技术

解析污水污泥处理分离技术

发表时间:2017-10-11

膜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膜使用范围的推广和技术研究的深人,膜分离在污水、污泥处理中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利用超滤、微滤膜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固液分离,提高污泥的含固率,以利于后续的消化和其他处理处置方式,其思路与应用于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污泥的处理,可以达到既浓缩污泥又减小污泥体积的双重目标。将膜的物理分离和污泥浓缩或消化处理结合起来,利用膜分离克服常规污泥消化中上清液污染物浓度高,回流影响主体生物处理的缺点,又利用低氧消化的曝气对膜组件进行冲刷,解决了膜自清洗问题,优势互补。
  目前关于膜分离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膜污染的机理与防治方面,LeClech等人的研究表明:(1)仅仅在小孔径或者低MLSS水平下,可观察到膜孔径对于临界通量人存在影响;(2)MLSS对人的影响是曝气影响的2倍左右,通过对一系列压力相关临界参数、次临界参数的计算表明,较大的膜孔径能够降低短期膜污染,但是这也伴随着内部膜污染。Lim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活性污泥微滤中膜孔堵塞和泥饼形成在膜污染机制中占主导,膜孔堵塞在微滤操作的初期阶段占优势,它导致了渗透通量随时间的急剧降低;颗粒尺寸和尺寸分布在膜孔污染中占主要作用,小颗粒导致的膜污染较大颗粒严重;膨胀污泥导致的污染较颗粒污泥严重;经过初期的膜孔污染机制后,在微滤操作的后期阶段,泥饼形成污染占据了主要部分,这导致了随时间衰减的更低的渗透通量。Hwang等人则认为对于软胶体,在死端过滤(全量过滤)运行条件下,阻力层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过滤开始阶段,胶体颗粒在膜表面的沉积与重排导致了整个过滤阻力的增加,在此期间,阻力层的平均空隙率与平均比过滤阻力变化很小;在第二阶段,由于阻力层的压缩和可被观察到的胶体颗粒的变形,过滤阻力激增,空隙率降低,在这个阶段,紧贴膜表面形成了压实的表皮层,它的厚度只有整个阻力层的10%?20%,但它的阻力却占到了整个过滤阻力的90%;在第三阶段,由于新形成的层比较疏松,所以这个阶段,阻力层的平均空隙率是逐渐增加的。
  在膜清洗方面,Lim等人在活性污泥混合液中,通过中空纤维膜的实验证明,在微滤膜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分离中主要的膜污染类型是初始的膜孔污染,其次是泥饼污染;周期性的超声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膜表面的泥饼污染,因此能够极大地恢复膜通量;但是超声
  作用并不能有效地恢复其他机制造成的膜污染.比如孔污染,因此超声作用的效果随着清洗周期的延续而降低。净水反冲、超声作用和酸碱化学清洗的联合作用几乎能够取得膜通量的完全恢复。
  在膜.分离过程的理论的研究方面,Dianne等人认为流体方程与溶质性质可变性的双重影响的复杂性限制了对压力驱动膜过程中流动和浓差极化模型的精确性,于是他们整合了这些影响因素来描述流动过程,发展了一种计算流体动力模型(CFD),相对于文献中的经典溶解质结果证明是有效的,延伸的工作表明过分的简化黏度与扩散性和浓度的相关性表达容易导致速率与浓度的失真。